以园区输出模式“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省一批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推动双边经贸往来,探索出对外开放新途径、新模式,为企业“出海”提供启示与经验。
找准方向布局
“冈比亚是非洲少有的美元自由汇兑、货物自由进出、人员自由往来的国家,商贸流通成本较低。”冈比亚(湖北)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相关负责人高国民介绍,冈比亚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粮食、工业品全部依靠进口,具备巨大市场空间。该公司利用我方的技术优势与生产装备,在冈比亚进行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汽车修理、木材加工、制砖等业务,顺利完成产能转移。“合作区选址需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区位优势、资源现状等多种因素后决定。”
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
产业布局最重要!缅甸曼德勒缪达产业新城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陈彤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该园区产业以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业为主,面向国内市场,缅甸人力成本低廉、税收政策优惠、棉花品质优良,能为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提供维持低成本、高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条件,故将产品初加工环节布局于境外,深加工环节布局于境内,既保障国内原料供应,又推动对外产能合作。
除境内外产业链互补,有些合作区本身已具备全产业链建设和运营能力。
莫桑比克(湖北)联丰农业产业合作区内,水稻种植、收购、加工、营销、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的循环种养及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然成型。该园区相关负责人周照明称,莫桑比克土地肥沃,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我省在农业领域具备绝对技术优势,打造完整园区产业链可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园区拥有自主造血能力,足以拓展相关领域业务。”
抱团互补发展
在华新(柬埔寨)建材产业园,有的企业生产水泥,有的主营装饰材料,有的主营混凝土,入驻企业间业务互补,不存在内部竞争。
“招引入园企业时会着重考虑主营业务类型是否重合。”该园区相关负责人徐钢介绍,企业在境外需形成抱团合力,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以应对风险与挑战。
中小企业到海外投资,可优先选择东道国的中资产业园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钱学锋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平台,具备良好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因对东道国国情政策等不熟悉而遭遇风险的可能性,还可提供配套设施、劳动用工、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以中国-比利时科技园为例,该园区积极与当地政府、大学及行业机构对接,促进当地政府在园区内设立中国企业服务中心等,架设投资补助、研发补助等双向对接通道。
钱学锋称,湖北企业“走出去”具备双重机遇——
第一,湖北已建成高效开放通道,便于在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第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我省光屏芯端网、医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可借此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
机遇与风险并存。钱学锋表示,企业出海一方面需认清自身是否具备资源、经济条件等优势;另一方面还需密切关注东道国政局、文化差异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