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安全国际标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更安心”。 (通讯员 刘宇凌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谢萍慧
一项湖北标准,为全世界的工业激光从业者作出重大贡献。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标质院”)获悉,2021年12月9日,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来函件,由省标质院和一批湖北企业牵头制定的“高功率工业激光系统激光传输安全技术规范”国际标准(以下简称“P2066”)获得通过,填补了该领域的标准空白。
无形的伤害亟须拧紧“安全阀”
从工业生产,教学文娱,到手边的一支逗猫激光笔——我们的生活早已与激光产品密不可分。在工业激光领域,虽说激光器已经存在几十年,但安全性常被忽略。
生产过程中,工人需佩戴护目镜、身着防护服进行操作已经是业内共识,但在激光传输过程中,光辐射的危害依然无处不在——在这种高亮度、高功率、高能量的激光光束照射下,人体的皮肤将被灼伤。除直接射入眼睛之外,及时是反射,也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直至失明,而这种反射、散射的过程,操作者常常不易察觉。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同样对高功率激光的危害认识不足,研究人员浑然不觉地暴露在大功率激光器带来的光辐射危害和传输泄漏的“险境”之中。
P2066标准的起草者之一、省标质院专家高家鸣表示:“激光的伤害在无形之中,其伤害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因此,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避免传输过程之中的激光危害,拧紧高功率工业激光生产和科研的‘安全阀’,是业内迫在眉睫的大事。”
五年打磨出一项国际标准
此前,国际上仅有一项标准对激光传输安全进行了规范,且仅适用于低功率的通信领域激光器,不适用于指导高功率工业激光器的传输安全。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16年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举办的企业家标准化沙龙上,不少武汉激光加工企业提出,有意向制定高功率工业激光传输相关标准。省标质院高度关注,积极配合标准申报工作,在2018年初经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平台推荐,联合华工激光、锐科激光、奔腾激光等企业提交了包括传输安全在内的两项激光相关标准提案,并于同年获批立项。
“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漫长、严谨的过程,标准化本身的作用就是达到各方最优解。”该标准工作组秘书、省标质院国标所所长陈琼回忆,该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三次线下会议研讨和多次线上视频会商议,围绕标准界定范围、激光工业企业相关安全培训成本、各高校自主研发的激光器传输安全要求差异等争议问题,多次沟通协调,最后基本达成一致。
2018年11月开始,作为该标准制定工作组主席和最终统稿人,高家鸣带领工作组成员遵循国际标准的制定规则,开始了标准的编写工作。经调研、研讨、投票、报批等流程,2021年12月,P2066标准草案经过IEEE标准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
据了解,该标准是高功率工业激光器首个传输安全规范,对大功率工业激光传输系统的光辐射防护、结构防护、电气防护和标签标识等进行了规范,以防激光传输过程中各类伤害。对指导高功率工业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具有积极作用。
为世界贡献更多“湖北标准”
P2066标准,并非第一个走上国际舞台的湖北标准。经湖北省委编委正式批复,眼下,省标质院已加挂“大洋洲标准化(湖北)研究中心”牌子,对接市场监管总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的大洋洲国家标准化与技贸措施相关研究。《标准联通“一带一路”湖北行动计划》和大洋洲中心建设已写入《湖北省“十四五”“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
近年来,省标质院与国内数十家标准化技术组织、政府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建立了合作联系,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0余项,地方标准110余项,团体标准60余项。参与已经发布的国际标准5项,提案10余项,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智慧城市、激光等领域,为世界持续贡献“湖北标准”“中国标准”。
2021年,省标质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再上新阶。除积极推动湖北优势行业领域标准“走出去”,带领湖北激光、工程建筑企业主导提出两项IEEE激光设备标准之外,还参与起草《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湖北行动计划(2021-2023)》,并在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高质量互联互通分论坛上发布。“东湖深隧”国际标准研制也已开启,并作为案例被写入了IEC SyC Smart Cities WG2(国际电工委员会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市场关系工作组)的IEC TS 63301《应用案例集及分析:智慧城市水务系统》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