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

Risk warning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别环境 > 风险预警

【热点事件】以军将在“中东任何地方”行动

2023-10-17 09:49:14 “走出去”导航网
摘要:截至目前,巴以冲突已造成4名中国人死亡,6人受伤,另有2人失联。

截至10月15日,巴以新一轮冲突已造成双方共将近4000人死亡。此外,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军队在黎以边境地区继续交火,造成人员伤亡。

据《以色列时报》15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称,为实现以色列的安全目标,以军将在“中东任何地方”开展行动。截至目前,巴以冲突已造成4名中国人死亡,6人受伤,另有2人失联。

最新进展

10月12日,多方再次就巴以冲突进行表态。当日晚间,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上百万人迁移至加沙南部地区。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就以巴局势同以色列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副总司长哈帕兹通电话。翟隽表示,中方对以巴紧张局势加剧和暴力升级深表关切,对冲突造成平民伤亡感到痛心,对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中方谴责伤害无辜平民的行为,呼吁尽快停火止暴,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恢复和谈,增强双方人民实现和平的信心。国际社会应切实发挥作用,防止局势升级造成人道主义灾难。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没有私利,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中方真诚希望以巴双方和平共处,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劝和促谈,为实现和平创造条件。哈帕兹介绍了以方对当前以巴局势的看法和立场,并表示以方将全力保护在以境内的中国公民。

10月13日,英国宣布向东地中海部署军事力量。美国也宣布将于当地时间10月13日开始包机从以色列飞往欧洲,最终让滞留在以色列的美国人回国。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在约旦首都安曼会见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时表示,他完全拒绝以方让巴勒斯坦民众向加沙地带南部撤离的要求,称这对巴勒斯坦人民来说无异于一场“浩劫”,并要求为加沙地带的居民紧急建立人道主义走廊,尽快提供水、电、燃料和医疗用品。

10月15日,战火正式蔓延至黎巴嫩:以色列出动战机对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的多个目标进行轰炸。随后,以色列北部城镇梅图拉遭到黎方发射的迫击炮弹袭击。据媒体16日上午消息,以色列国防军和哈马斯双方宣布在加沙南部暂时停火5小时,以便让外国人从拉法口岸撤离出境,同时让外国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停火时间从当地时间16日上午9时开始。但随后以色列政府否认了有关以色列同意在加沙地带南部停火、允许开放拉法过境点,以让援助物资经由拉法进入加沙地带的有关报道。报道援引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的一份简短声明称,“目前没有与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和外国人撤离相关的停火协议。”

多方表态

当地时间10月12日,英国首相府宣布,英国将向靠近以色列的东地中海部署侦察机以及两艘皇家海军舰艇等军事力量,以支持以色列。当晚,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上百万人迁移至加沙南部地区。埃及总统塞西表示,加沙居民必须“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埃及将加强与各方接触,展开斡旋。塞西还呼吁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地时间10月13日,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应约集体会见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和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负责人。翟隽表示,中国支持阿盟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下阶段,中方愿同阿盟和阿拉伯国家保持沟通协调,继续做有关各方工作,为中东和平进程重回正轨不懈努力。中国将继续向巴方提供人道援助,帮助缓解巴勒斯坦人民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

当地时间10月14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将对加沙地带实施更为广泛的地面军事行动计划,扩大对加沙地带的攻势,包括发起“空中、海上和陆地的联合协调攻击”。

10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表示中方谴责并反对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我们希望巴以尽快实现停火和局势缓和。各方都应遵守国际法,尤其是国际人道主义法。

阿拉比亚电视台当地时间10月16日上午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和哈马斯双方宣布在加沙南部暂时停火5小时,以便让外国人从拉法口岸撤离出境,同时让外国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停火时间从当地时间16日上午9时开始。随后,以色列政府否认了有关以色列同意在加沙地带南部停火、允许开放拉法过境点,以让援助物资经由拉法进入加沙地带的有关报道。报道援引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的一份简短声明称,“目前没有与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和外国人撤离相关的停火协议。”

防范措施

近期中国公民应暂勿前往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谨慎前往约旦河西岸地区;已在当地人员和机构请尽快撤离或转移至相对安全区域,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中国驻当地办事处取得联系;尽量避免参加大规模的集会、示威活动或政治集会,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会引发暴力事件;保持手机和通讯设备的充电,确保能够随时保持联系。同时也了解紧急救援的联系方式。

由于事件影响的扩大,建议在海外的中国公民不要参与事件相关抗议,远离抗议地点,以免被卷入其中。建议海外华人不要公开谈论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