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动态

Country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别环境 > 国别动态

中国在中东欧16+1平台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2018-07-09 15:02:50 驻匈牙利经商参处

外交杂志网站2018年7月3日发表署名文章,谈到6月29日在保加利亚索菲亚主办了题为“推进16 + 1合作平台-未来之路”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会议。该会议是将于7月7日在保加利亚首都举行的第七届中东欧16+1峰会正式活动日程的一部分。

16+1成立于2012年,是促进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CEEC)合作的多边平台近年来,该平台举办的峰会引起了很多关注,特别是在西欧国家。中东欧地区16个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接触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布鲁塞尔和柏林大为震惊。许多西欧观察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在东欧的存在所增加的潜在风险表示担忧,声称北京与该地区接触的主要兴趣是其破坏欧盟统一长期战略的一部分。这绝不是一个新的视角,因为自该平台建立以来,已经多次提出了这样的关注。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在过去六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改变了外交政策,加强了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BRI)作为中国的主要外交政策工具,同时推动了区域性举措,如16 + 1平台。与此同时,中国的新国际行为已经成为观察者和政策制定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捷克共和国等地寻找中国存在主要争论点之一,仅举几例予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索非亚会议期间,一些专家强调了某些趋势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期望在中欧关系更广泛方向上取得某种突破,以及在提出理想的合作模式时,中东欧国家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这并不意味着在没有经过批判性评估的情况下接受中国的投资和参与,但它指出了一种更加基于事实的方法来管理该地区与北京的关系。作为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主题之一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中东欧-欧盟国家三边关系的影响被认为将包含在16+1索菲亚峰会宣言的草案版本中,索菲亚峰会宣言将于7月7日峰会后公布。

许多专家在索非亚举行的16+1智囊团会议上提出的意见似乎与西欧主流关于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叙述以及该地区无法批评性地评估这一新发展的情况形成了对比该地区的专家确实深入了解中国-中东欧关系的复杂性。 缺乏批判性观点远非最大的问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内部的一些个人或团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和政治合作的现有案例应该被认为更加令人担忧。换句话说,精英俘获应该产生担忧,而不是16+1平台本身的普遍存在。

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的经济顾问叶建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能源巨头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EFC的前首席执行官已经在中国被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西方被指控与中国的军事情报有联系在中国,他被指控犯有“经济犯罪”,即高层腐败。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但似乎令人震惊地得出结论,这恰恰是当涉及中东欧地区和中国的个人或机构之间的未来项目时应该注意的那种关系。

东欧对促进与中国关系的兴趣增加可被视为实现该地区国际贸易关系多元化的纯粹务实尝试。同时,从柏林和布鲁塞尔的角度来看,这一新趋势与一些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和匈牙利的反进步政治转向重叠。虽然对该地区民粹主义转向的担忧确实植根于现实,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发展与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存在有任何关系。至关重要的是要记住许多中东欧国家可能会认为布鲁塞尔和柏林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了。与其他亚洲投资者(如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参与度仍然微不足道,更不用说西方投资者了。尽管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欧盟仍然是中东欧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

尽管如此,柏林多次反对16+1框架的进一步发展。最近,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2018年5月下旬访华期间提出了这个话题。在访问结束后不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会见了他的德国同行,他在那里建议德国将是参加16 + 1平台活动的受欢迎的第三方。

这怎么可能改变平台中涉及的每个CEE国家的决策过程和讨价还价能力?它能否成为确保其工作中更多问责制和透明度的工具?或者它是否有利于帮助两个最大的合作伙伴,即中国和德国? 关于中国愿意将中国和德国的经济互补优势与中东欧地区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的声明似乎是合理的,但它们的实施可能会很困难。这同样适用于找到共同点,甚至开始三边讨论某些问题。

虽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分歧加深的整体感觉以及欧盟作为一个机构及其跨大西洋关系的普遍危机在整个会议期间都很明显,但也提出了该平台未来发展的建设性建议。但鉴于国际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可能更重要的是即将于7月底举行的中欧峰会。布鲁塞尔和柏林希望北京能够应对他们的焦虑,这些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源于欧盟的许多误解。最重要的是,欧盟应该批判性地评估中国参与中东欧国家的程度。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中国在该地区存在的政治影响问题。这不是一个非问题,但应该在真正基于事实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评估,确保所有相关方代表的参与。

本文作者Alicja Bachulska是华沙战争研究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中国政治分析师。她还是波兰科学院社会研究研究生院的博士候选人。她是波兰-亚洲研究中心(polska-azja.pl)的定期撰稿人。她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和复旦大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