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产油国近日宣布,从5月起至今年年底自愿削减原油产量。
沙特等产油国突然宣布减产
综合香港中通社、上海上观新闻、观察者网报道,沙特等主要产油国2日分别宣布,将于下月起减产。其中,沙特将减产50万桶/日,伊拉克将减产21.1万桶/日,阿联酋将减产14.4万桶/日,科威特将减产12.8万桶/日,哈萨克斯坦将减产7.8万桶/日,阿尔及利亚将减产4.8万桶/日,阿曼将减产4万桶/日。各国共计将减产约115万桶/日,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1%。预计减产将持续至今年年底,但也可能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沙特等方面表示,减产是一种“预防措施”,旨在促进石油市场稳定。
此外,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2日表示,俄罗斯自愿基于2月平均开采水平,将石油日均减产50万桶的措施延长至今年年底。此前,诺瓦克曾表示,俄罗斯自愿自3月初至6月底每日削减石油产量50万桶。
不过,主要产油国此次减产有几点不寻常。首先,此次宣布减产的国家多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或“欧佩克+”成员,减产计划看似也经过协调,但各国却没有在该组织框架下集体行动,而是分别宣布减产。
其次,“欧佩克+”成员代表定于3日开会,沙特等国赶在此前一天宣布减产决定,颇为罕见。
此外,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等人近期表示,无意改变现有生产计划。因此,外界原先预计主要产油国将维持上一次减产决定,直至今年年底。
去年10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不顾美国警告,决定自去年11月起在8月产量的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
去年12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维持10月确定的减产目标。
在此背景下,加上最新决定,意味着主要产油国的减产量将达30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3%。
最新减产决定也令外界颇为意外。亚洲市场3日上午开盘时,油价飙升8%,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超过86美元/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格升至81美元/桶。
业内认为,在供应端连续收缩、需求端预期积极的背景下,短期原油市场供需将趋于紧平衡,这也为油价反弹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表示:“考虑到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目前减产是不可取的,我们已经表明这一观点。”
试图通过减产提振油价
此次减产发生在多重背景之下。首先,近期美欧多家银行接连陷入危机,引发关于全球经济形势疲软、石油需求减少的担忧。
自美国硅谷银行“爆雷”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一年多来最低水平——71美元/桶,但随着形势企稳,已逐步回升至77美元/桶。
但与主要产油国的预期相比,这一价格仍然不够高。据报道,尼日利亚石油部国务部长蒂米普雷·席尔瓦去年10月表示,主要产油国“希望油价处于90美元/桶左右”。因此有分析认为,沙特等国正在“主动出击”,试图通过减产提振油价。
其次,俄罗斯与西方围绕乌克兰危机展开交锋,对国际能源供应影响正显现。去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油价一度升至130美元/桶高位。为打击俄财政收入,西方在能源等领域发起系列制裁。除上月生效的“限价令”外,西方还于去年12月对俄原油实施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
此外,沙特正努力将该国打造成全球旅游热点和商业中心,以期提升非石油产业收入,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转型,并为此投入上万亿美元。尽管大部分支出由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推动,但石油收入带来的盈余仍有助于加速国内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来持续走高的油价也给石油生产企业带来利好。例如,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净利润达16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因此有分析认为,沙特在做出最新减产决定时纳入了自身利益考量。
沙特减产或将波及其与美国的关系
最新减产决定对全球能源、经济形势的影响可从两方面看待。短期来看,最新减产决定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市场环境,已在石油市场引发回响。而国际油价上涨或将加剧一些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甚至导致民众面临的生活成本危机恶化,尤其考虑到美欧民众夏季出行增多。而为应对高通胀,各国央行或将维持高利率,但此举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增加经济衰退的风险。
长期来看,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减产可能产生的影响仍取决于各国实际减产规模,及其对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影响。有报道指出,尽管主要产油国去年10月决定减产200万桶/日,但实际减产规模低于这一水平。同时,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正在增加石油产量,试图填补全球石油市场缺口。
但在政治外交层面,沙特的减产决定或将波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去年以来,高企的能源价格一度推高美欧的通胀指标,令当地百姓叫苦不迭。美方多次呼吁主要产油国增加供应,以压低能源价格,同时削减俄罗斯的财政收入。
然而,一度被视为美国盟友的沙特并没有予以配合,甚至在去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际做出减产决定。对此,拜登警告会有“后果”。
在近年来美沙关系趋冷的背景下,最新减产决定被视为沙特越来越独立于美国的又一个迹象。同时,减产决定凸显出沙特仍在与俄罗斯采取协调行动,尽管此前俄罗斯单方面宣布减产引发了关于双边合作出现裂痕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