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实施金融业走出去,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倡导联合授信、银团融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9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
“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配合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重大项目投融资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金融机构大有作为,特别是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支持,包括拓展融资渠道,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提供融资担保,对重大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链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中资企业申请境外融资,向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等。
在金融机构中,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较快,特别是国有大行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据中国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共拥有556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含25个“一带一路”国家。截至6月末,其海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贷款总额分别为5529.18亿美元、4554.95亿美元,比上年年末分别增长13.97%、11.70%。
工商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在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26家境外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拥有125家分支机构,与1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0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服务网络覆盖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
据银保监会去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共有23家中资银行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00多家分支机构,其中一级机构276家;共有12家中资保险公司在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1家营业性机构。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机构,4家中资保险公司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设有6家营业性机构。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中资企业,刘向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金融机构要练好内功,增强尽职调查的能力,为中资企业向东道国投资提供重要的市场、政策、法律等风险识别预警;二是,积极开展银团投融资服务,在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形成更加专业化的银团服务链条;三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等能力,尽可能降低海外投融资风险;四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融资、支付、结算等过程中积极倡导使用人民币,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五是,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加快中资金融机构的境外布局,逐步发展有影响力的跨国金融机构,特别是沿“一带一路”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